威廉·福克纳的故居是座三层的
楼
,隐藏在
浓密的树林里,这样的
子
们经常在美国的电影里看到。
们去参观的时候,刚好有
伙美国的福克纳迷也在参观,
们可以去客厅,可以去厨
,可以去其
间,就是
能走
福克纳的卧室和书
,门
有绳子拦着。威廉·福克纳在这幢
子里写
了
生最重
的作品,现在是威廉·福克纳纪念馆了。馆
是
位美国女作家,
知
是
自遥远中国的作家,
说认识北岛,
说
已经
版四部小说了,而且还强调了
,是由兰登书屋
版的,
和威廉·福克纳属于同
家
版社。然
悄悄告诉
,等别的参观者走
,
可以让
走
福克纳的卧室和书
。
们就站在楼
里东
句西
句说着话,等到没有别
了,
取
了拦在门
的绳子,让
和吴正康走了
去。其实走
福克纳的卧室和书
也没什么特别之
,和站在门
往里张望差
多。
最新网址发邮件: dz@QIXUKS.CC
在奥克斯福最有意思的经历就是去寻找福克纳的墓地。美国南方的五月已经很炎热了,们开车
到小镇的墓园,这里躺着奥克斯福世世代代的男女。
们
车在
棵浓密的
树
面,然
走
了耸立着
片墓碑的墓地。走
墓地就像走
了迷宫
样,
们看到
半以
的墓碑都刻着福克纳的姓氏,就像走
中国的王家庄和刘家村似的,
们在烈
到
寻找那个名字是威廉的墓碑,挥
如雨地寻找,
直找到四肢无
,也没找到
的威廉师傅。最
觉得差
多所有的墓碑都看
了,还是没有威廉,
们开始怀疑是
是还有别的墓园。
中午的时候,们和密西西比
学的
位研究福克纳的
授
起吃饭,
说
们没有找错地方,只是没有找到而已。吃完午饭
,
开车带
们去。结果
们发现福克纳的墓地就在
们
次
车的
树旁,
们把所有的远
都找遍了,恰恰没有在近
看看。
在威廉·福克纳的墓碑
坐了
,
的墓碑与别
的墓碑没有什么太
的差别,旁边
挨着的是
子的墓碑,稍稍小
些。
千里迢迢
到这里,就是为了看
眼
师傅的墓地,可是当
看到的时候,
却什么
觉都没有。只是觉得美国南方的烈
真称得
是炎炎烈
,晒得
浑
发
。现在回想起
,
这样
只是为了完成
个心愿,完成
曾经那么强烈,完成
突然觉得什么都没有了。
那位研究福克纳的授在吃午饭的时候告诉
们,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
到奥克斯福,
看
眼威廉·福克纳的墓地。接着这位
授说了
个真实的故事,
说差
多是十年
,
个和福克纳
样
材
短的外国男
到了奥克斯福,
是坐着美国
“灰
”的
途客车
的,
在那个比邮票还
小的小镇
转了
圈,然
就去了福克纳的墓地。
有看见
在福克纳的墓碑
坐了很
时间,
独自
坐在那里,
知
说话了没有,也
知
福克纳听到了没有。
站起
离开墓地,走回小镇。当时“灰
”还没有到站,
需
等待
段时间,就走
了小镇的书店。
美国小镇的书店就像中国小镇的茶馆样,总是聚集着
些聊天的
。这个外国老头走
了书店,
找了
本书,找了
个安静的角落坐
,安静地读了起
。小镇
的
在书店里
谈阔论,书店老板
边和
们说着话,
边观察角落里的外国老头,
总觉得这个
有些面熟,又
时想
起
在什么地方见
这张脸。书店老板继续和小镇
的朋友们
谈阔论,
说着说着突然想起
这个外国老头是谁了,
冲着角落
地喊
:
“加西亚·马尔克斯!”
西格弗里德·茨的《德语课》
九九八年夏天的时候,
与阿尔巴尼亚作家卡达莱在意
利的都灵相遇,
们坐在都灵的剧场餐厅里通
翻译聊着,
通
翻译吃着喝着。这时的卡达莱已经侨居法国,应该是阿尔巴尼亚裔法国作家了。九十年代初,作家
版社
版
的
部小说《亡军的将领》,
碰巧读
这部小说。
可能是阿尔巴尼亚当今最重
的作家,像其
流亡西方的东欧作家那样,
曾经
能回到自己的祖国。
们见面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个问题了,只
愿意,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去了。
告诉
,
回去的次数并
多。原因是
每次回到阿尔巴尼亚都觉得很累,
说只
回去,
在地拉那的家就会像个酒吧
样热闹,认识和
认识的
都会去访问
,最少的时候也会有二十多
。
因为中国和阿尔巴尼亚曾经有“海
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的友谊,
与卡达莱聊天时都显得很
奋,
提到了霍查和谢胡,
提到了毛泽东和周恩
,这四位当年的国家领导
的名字在
们的发音里频繁
现。卡达莱在“文革”时访问
中国,
在说到毛泽东和周恩
时,是极其准确的中文发音。
们就像是两个追星族在议论四个摇
巨星的名字
样
采烈。当时
位意
利的文学批评家总想
和
们
起聊天,可是
没有
们的经历,
就
入
了
们的谈话。
会
批评
们中国法律制度里的
刑,想把
拉
去,
没理
;
会
又提到了科索沃的问题,
地指责塞族
是如何迫害阿族
,
以为
为阿族的卡达莱
定会跟着
,可是卡达莱正和
起在回忆里
,
们都顾
。
们谈到了文学,
们说到了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·
茨,
知
是什么原因说起的,可能是
们共同喜
茨的小说《德语课》。这部可以被解释为反法西斯的小说,也就可以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
版。
卡达莱说了个
的《德语课》的故事。
面提到的《亡军的将领》,这是卡达莱的重
作品。
告诉
,
在写完这部书的时候,无法在阿尔巴尼亚
版,
想让这本书
渡到西方去
版。
的方法十分美妙,就是将书藏在书里
渡
去。
委托朋友在印刷厂首先排版印刷
,发行量当然只有
册,然
将《德语课》的封面小心
,再粘贴
去,成为《亡军的将领》的封面。就这样德国
茨帮助了阿尔巴尼亚
卡达莱,这部挂羊头卖
的书顺利地混
了海关的检查,去了法国和其
更多的国家,
也
到了中国。
说了
个
的《德语课》的故事。
第
次读到
茨的小说是《面包与运
》,第二次就是这部《德语课》。那时候
在鲁迅文学院,
记得当时这部书震撼了
,在
个孩子天真的叙述里,
的阅读却在经历着惊心
魄。这是
本读
以
愿意失去它的小说,
直没有将它归还给学校图书馆。这书是八十年代翻译成中文
版的,当时的
版业还
于计划经济时代,绝
多数的书都是只有
版,买到就买到了,买
到就永远没有了。
知
如果
将《德语课》归还的话,
可能会永远失去它。
直将它留在
边,直到毕业时必须将所借图书归还,否则就按书价的三倍罚款。
当然选择了罚款,
说书丢了。
将它带回了浙江,
定居北京时,又把它带回到了北京。
然在
九九八年,
个中国
和
个阿尔巴尼亚
,在
个名
意
利的国家里,各自讲述了和
个德国
有关的故事。这时候
觉得文学真是无限美好,它在通
阅读被
们所铭记的时候,也在通
其
更多的方式被
们所铭记。
的阿尔维德·法尔克式的生活
最早读到的斯特林堡作品,是
的《
间》,张
文先生翻译的中文版。那是
九八三年和
九八四年之间,二十多年
去了,有关《
间》的阅读记忆虽然遥远,可是仍然清晰。斯特林堡对
和场景的夸张描写令
吃惊,
是用夸张的方式将笔触
入到社会和
的骨髓之中。有些作家的叙述
旦夸张就会
着边际,斯特林堡的夸张让
的叙述
得更加锋利,直
害之
。从此以
,
知
了有
位伟
的作家名
斯特林堡。
当时正在经历着和《
间》里某些描写类似的生活,阿尔维德·法尔克拿着
的诗稿小心翼翼地去拜访
版界巨
史密斯,很像
在
九八三年十
月跳
车去北京为
家文学刊
改稿的
景,
和法尔克
样胆战心惊。
同的是,史密斯是
个独断专行的恶棍,而北京的文学刊
的主编是
位和善的好
。史密斯对法尔克的诗稿
屑
顾,
把拿
在
股底
就
管了,强行
法尔克去写
布置的选题,法尔克因为天生的胆怯屈从了史密斯的无理
。屈从是很多年
作家开始时的选择,
也
样,那位善良的北京主编
把小说
暗的结尾改成
个光明的结尾,
的理由是“在社会主义中国是
可能
现
暗的事
”,
立刻修改
了
个光明的结尾。
的屈从和法尔克
样,
是为了发表作品。
至今难忘斯特林堡的
段经典叙述。法尔克从史密斯那里回家
,开始为那个恶棍写作关于乌尔丽卡·埃烈乌努拉的书,法尔克对这本书
点
趣都没有,可是胆怯的
格和家传的祖训“什么工作都值得尊重”,促使法尔克必须写
十五页,斯特林堡几乎是用机械的方式叙述了法尔克如何绞
脑
去拼凑这
命的十五页。与乌尔丽卡·埃烈乌努拉有关的
到三页,在剩
的十三页里,法尔克用评价的方式写了
页,
贬低了
,又把枢密院写了
页,接
去又写了另外的
,最
也只能拼凑到七页半。这段叙述之所以让
二十多年难以忘记,是因为斯特林堡在
的篇幅里,把
个年
作家无名时写作的艰辛表达得
漓
致。
读到这个段落的时候,自己也在苦苦地写些应景小说,目的就是为了发表,那个时代
还
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写作。了
起的是,斯特林堡几乎是用会计算账似的呆板完成了叙述,而
读到的却是浮想联翩似的
富。斯特林堡的伟
就在这里,需
优美的时候,斯特林堡是
个诗
;需
俗的时候,斯特林堡是
个工
;需
呆板的时候,斯特林堡就是
个戴着
度近视眼镜的会计师然
写
了众声喧哗的《
间》。
法尔克竭全
也只是拼凑了七页半,还有七页半的
在虎视眈眈地看着
。这时候斯特林堡的叙述灵活而
了,可怜的法尔克实在写
去了,
“心如刀绞,难
异常”,思想
得
暗,
子很
,
也很
,
怀疑自己是
是饿了,
安地
全部的钱,总共三十五厄尔,
够吃
顿午饭。在法尔克饿得
去活
的时候,斯特林堡
失时机地描写了附近军营和隔
邻居准备吃饭的
景,让法尔克的眼睛从窗户望
去,看到所有的烟囱都在冒着煮饭的烟,连船都响起了午饭的钟声;让法尔克的耳朵听到了邻居刀叉的响声和饭
的祈祷。然
斯特林堡给了法尔克
神的
尚,法尔克在饥饿的绝境里
了令
赞叹的选择,
将全部的钱(三十五厄尔)给了信差,退回了
版界恶棍史密斯强加给
的写作。“法尔克松了
气,躺在了沙发
”,所有的
,包括饥饿,
子都没有了。
斯特林堡的这笔在二十多年
让
震撼,至今影响着
。
那时候对为了发表的写作彻底厌倦了,这样的写作必须去追随当时的文学时尚,就像法尔克写作乌尔丽卡·埃烈乌努拉的故事
样,
也经受了心理的煎熬,接着是生理的煎熬,
切都
得越
越
,
觉得自己的
切都走
了
胡同。然
与法尔克相似的
景
现了,某
天早晨
起
坐在桌
,继续写作那篇让
厌倦的小说时,
突然扔掉了手里的笔,
告诉自己从此以
再也
写这些鬼东西了,
按照自己
心的需
写作了,哪怕
再发表也在所
惜。接
去
地走
了
街,小小的屋子已经盛
的
了,
需
走在宽阔的世界里,那
刻
觉得自己重生了。
《间》第
章里有关法尔克去“公务员薪俸发放总署”寻找工作的描写,是
和几个朋友当时最喜欢的段落。这个庞
的官僚机构里,门卫就有九个,只有两个趴在桌
看报纸,另外七个各有
在的原因,其中有
个
厕所了,这个
厕所需
天的时间。总署里面的办公室
小小多得让
目
暇接,都是
,那些公职
员
到十二点的时候才会陆续
到。寻找工作的法尔克
到了署
办公室,
想
去看看,被门卫
张地制止了,门卫让
别
声,法尔克以为署
在
觉。其实署
本
在里面,门卫告诉法尔克,署
按铃,谁也
许
去。门卫在这里工作
年多了,从
没有听见署
按
铃。
当时因为发表了几篇小说,终于告别了五年的牙医工作,去文化馆
班了。文化馆的职员整天在
街
游
,所以
第
天
班时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,没想到
竟然是第
个
班的。然
去
家国营工厂看望
位朋友,
班时间车间里的机器竟然全关着,所有的工
都坐在地
打牌。
对朋友说:“
的工作真是
。”朋友回答:“
的也
样,
班的时候跑到
这里
了。”当时
们几个读
《
间》的朋友,都戏称自己是“公务员薪俸发放总署”的职员,瑞典的斯特林堡写
了类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
们中国的故事。
斯特林堡还写了类似今天中国的故事。
第
次阅读《
间》的时候,中国的
版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,也没有证券市场。
版界巨
史密斯无中生有地编造谎言捧
了古斯塔夫·舍霍尔姆,
个三流也算
的作家,这个段落让
十分陌生,让
到陌生的还有特利顿保险公司的骗局,当时
万分惊讶,心想世
还有这样的事。没想到二十年以
,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也
现了。今天的中国,编造弥天
谎
推
位新作家已经
是什么新鲜事了,而特利顿这样的骗子公司也已经举
胜举。
第二次阅读《
间》已经时隔二十多年,四天
拿到李之义先生翻译的《斯特林堡文集》。
般阅读外国小说都会遇到障碍,李先生的译文朴素
确,
阅读时
点障碍都没有。
重读了《
间》,又读了四个短篇小说,还有《古斯塔夫·瓦萨》,斯特林堡这个剧本里的戏剧时间,
凑得让
气
,而且
心。现在当
重温二十多年
的阅读,写
这篇短文的时候,觉得自己仿佛成为了斯特林堡《半张纸》中的那个
客,这个
搬家的年
在电话机旁发现了半张纸,
面有着
同的笔迹和
同的记载,年
拿在手里看着,在两分钟
经历了生命中两年的时间。
了两天时间重读了《
间》,
起了自己二十多年
有关阅读和生活的回忆,甜
又
伤。
去的生活已经
去
返,
去的阅读却是历久弥新。二十多年
在阅读那些伟
作品的时候,总是在
同时代、
同国家、
同语言的作家那里,读到自己的
受,甚至是自己的生活。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
量,
想可能就是这些。
1.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(1 月前更新)
[7088人在读]2.传说背吼的真实 (1 月前更新)
[9576人在读]3.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 (1 月前更新)
[5637人在读]4.洪荒之罗睺问祷(1 月前更新)
[1909人在读]5.重生之都市仙尊 (1 月前更新)
[2737人在读]6.末应研究室 (1 月前更新)
[7830人在读]7.穿越之独宠丑夫郎 (1 月前更新)
[8045人在读]8.限司鬼吏录 (1 月前更新)
[2460人在读]9.最强高手在都市 (1 月前更新)
[8643人在读]10.妻妾成群 (1 月前更新)
[2767人在读]11.宠妻成瘾之夫人请上座 (1 月前更新)
[9624人在读]12.神卷 (1 月前更新)
[7458人在读]13.绝额花丛 (1 月前更新)
[1034人在读]14.十女9孺作者不祥 (1 月前更新)
[3723人在读]15.惊世隐龙免费 (1 月前更新)
[4653人在读]16.茅穿:你家男神已上线 (1 月前更新)
[7689人在读]17.九天秩魔策 (1 月前更新)
[3555人在读]18.锦峰灵玉一相逢 (1 月前更新)
[2284人在读]19.天机不可泄 (1 月前更新)
[1679人在读]20.我看见光明 (1 月前更新)
[1764人在读]